相对于新中国成立前就已经进入中国的电影和音乐,电视这种娱乐形式迟到了半个世纪。电视引进中国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代表性事件是1958年成立的中央电视台开始试播。当时还叫“北京电视台”的央视也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然而直到上世纪70年代,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加上电视机价格昂贵,虽有一系列的省级电视台建立,但电视机在中国也算得上“物以稀为贵”,电视对于普通民众来说真是无米之炊。差不多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大街小巷的人们聚集电视机前面围观的场景在中国上演,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一份珍藏的回忆。 对于如今的中国老百姓来说,电视在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如果没有电视,很多人晚上都不知道该干啥。每天晚上,人们的主要娱乐活动就是在家看电视。正因为这种生活习惯,在所有人家里,电视机都摆在最显眼的位置。谈到看电视的历史,不同年龄段的人们有着自己年龄段特有的共同记忆。记者近几天就此采访了“50后”、“70后”、“90后”的三位市民,他们的记忆基本上涵盖了多年来电视在人们生活中留下的轨迹,而这些记忆,无一例外地充满温情。 [page_break] 电视剧:从《上海滩》到《潜伏》 “《潜伏》确实好看,但在我心目中,比当年的《上海滩》还是差得很远。”家住佛山苑小区的孟宪明先生今年46岁,他一句话就跨越了近30年。在电视的发展初期,留给我们深刻印象的电视剧多是港台引进的,著名的有《上海滩》、《射雕英雄传》、《霍元甲》等。孟宪明说:“看《上海滩》的时候我才十几岁,当时周润发扮演的许文强迷倒了很多人,也成为我们这些男孩子的偶像,许多人都喜欢模仿他的派头。”《霍元甲》也让孟宪明记忆犹新,“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睁开眼吧,小心看吧,哪个愿臣虏自认……”直到今天,《霍元甲》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的歌词孟宪明还是记得清清楚楚。后来的电视剧让孟宪明记忆比较深刻的还有《红楼梦》、《渴望》、《过把瘾》,“这几年的电视剧多了,但感觉没有以前讲究了,感觉《金婚》和《潜伏》算是其中不错的。” 对于出生于1974年的于海波来说,他念念不忘的是《射雕英雄传》。“当时我们家还没买电视,为了看《射雕英雄传》,我总是早早做完作业,一到晚上就溜到邻居家‘蹭’电视看,满满一屋子都是来看电视的邻居们。”于海波所说的,应该是许多“70后”的共同记忆。当年电视尚未普及,第一批买上电视的人家,都成了附近的“晚间俱乐部”,一直到黄金时段的电视剧播完,大伙儿才慢慢地散去。回忆起自己看过的电视剧,于海波印象最深的有《乌龙山剿匪记》、《西游记》、《牵手》、《士兵突击》等。 一大群人围着看电视对1990年出生的邱婉简直不可思议,她对记者说,她家里有两台液晶电视,客厅里一台42英寸的,爸妈卧室里还有一台32英寸的。“如果他们看的跟我不一样,我们就各看各的。”邱婉说,虽然现在看电视并不算多,但她对电视也“很有感情”:“从小看动画片长大的,在《新闻联播》之前的一两个小时,谁也别想从我那儿抢走遥控器。”让邱婉印象深刻的动画片有《奥特曼》、《宠物小精灵》、《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等等。另外,《我爱我家》、《还珠格格》等电视剧也是邱婉津津乐道的话题,“每年寒暑假电视台都重播《还珠格格》,大概就是为我这个年龄段的人播的吧,我已经看了六七遍啦,再播我还看!” [page_break] 电视节目:从《综艺大观》到《快乐女声》 提到电视节目,春晚是提及率最高的。从1983年中央电视台正式推出春节联欢晚会开始,电视才开始慢慢走进普通百姓家中。除夕夜看春晚,已经成为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新民俗”,陈佩斯、赵本山、宋丹丹、黄宏、冯巩……一大批明星都是春晚培养出来的。直到现在,春晚还是具有非凡的影响力。“大年三十看春晚对我来说,那是必须的。”孟宪明笑着说,“年年看年年骂,但年年骂还是年年看,因为已经成了习惯了,要不看还真不得劲。”于海波则表示,他小时候,春晚上出现的港台歌星是最有吸引力的。“现在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