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剧中的历史人物原型有哪些?喝茶影视中的人物是否有历史的影子?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人世间》是一部根据梁晓声同名小说改编的年代剧,深受观众喜爱。很多人都会问,《人世间》有没有历史人物原型?
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人世间》的背景设定非常具有自传性。剧中的周家是整个故事的核心,周父作为一家之长,是个极其重要的人物。他和他的家庭经历了许多悲欢离合,这些都是围绕着他这个家族成员为起点展开的。
从剧情中可以看出,周家的设置明显是在模仿梁晓声自己的家庭关系。这一点在多个方面都能体现出来,比如说,在工作上周父远赴大西北参与“大三线”建设,这导致了他儿女们的人生选择。如果不是这样,他可能会更加严格地管教孩子们,那么他们就不会做出寻找意中人的决断。
因此,可以说周父在剧中的地位至关重要,他的人设直接影响了小说里的每个人物命运。而这背后的形象设计其实来自于梁晓声父亲本身。他的名字“秉奎”与主角名字中的第二个字“秉”相呼应,而他参加“大三线建设”的经历,也与电视剧的情节相呼应。
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梁晓声父亲姓梁名秉奎,并且曾随建筑团队去四川参加“大三线建设”。他回家时需要搭乘公共汽车,从乐山到成都,再转火车到北京,然后再转哈尔滨,一路行程耗时数天。在此期间,他未能及时回到家乡,因此在1976年初春母亲病倒后直到1978年才得知消息。
这种特殊的家庭状况正是《人世间》故事能够兴衰交替、跌宕起伏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人世间》的某些工作单位,都烙印着梁晓声自身亲身经历的痕迹。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的主角就是老三秉昆,这也是之前梁晓声作品里被忽略的一群落。
之前所有的小说,如《雪城》、《年轮》、《知青》,都是聚焦于知青这一代,而在《人世間》里,梁晓声将叙述重心放在留城青年的身上,把秉昆的人生历程放在中心舞台上予以展现。从角色安排来看,长子秉义的人生经历,与作者自己亲身经历相似,但为了突出他的高风亮节,将推荐上大学的事宜黄了。不过最终仍然考上了北京大学。
老二秉昆最初在木材加工厂工作后调到了酱油厂,这两个工厂与作者自己有关休戚与共的关系。而作者曾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插队的时候也曾在木材加工厂工作过,所以这一段经历也多次出现于他的小说中。在另一部长篇小说《雪城》,姚守义回城后进入木材加工厂成为车间主任并升任酱油厂厂长,而作者弟弟就在酱油厂工作,因此基本可以认为老二秉昆是以作者弟弟生活经历为模型构建起来的。这一点类似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其中主人公也是以弟弟为原型构建起来的。
总结来说,《人世間》的主要人物原型,大部分基于对作者父母亲以及兄妹结构移用并进行提炼形成典型性设置。此外,由于创作需要调整和改写真实事件,以刻画更完整的人物形象。但不幸的是,在处理这些创作手法过程中,有一些细节偏离了现实主义,让一些情节变得有些牵强或虚幻,如周母突然倒下之后醒来的奇迹等等。此外,还有一点,就是尽管存在这样的不足,但这些误导性的描述依旧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情感共鸣和思考空间,最终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了一个关于爱、苦难和坚韧不拔精神的大师级别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