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讯 5月4日,电视剧《我在北京,挺好的》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专家们就该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畅所欲言,有赞有弹。赞的是该剧传递了现实主义正能量,贴近生活是“中国梦”价值观的践行者。弹的是一些剧情的稍嫌俗套,细节处理上的艺术性欠奉,以及对文化开掘的深度和广度仍然不够。 专家赞 传递现实主义正能量 中国梦价值观践行者 年代情感励志剧《我在北京,挺好的》以女性视角切入,讲述了谈小爱从陕西老家赴北京千里寻夫失败后,开始在异乡奋斗的故事。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谈小爱从当保姆卖衣服等底层工作做起,最后事业风生水起成为上市公司的老总。事业的沉浮也伴随着谈小爱感情的坎坷,她先后与徐晓辉和周宝民两个男人陷入感情纠葛,又和自己失散多年的妹妹吵吵闹闹很多年。 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认为,《我在北京,挺好的》的价值在于体现了“电视人用文艺的方式去表现中国梦”的热情和努力。央视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舒东也认为,在当前电视剧弘扬主旋律不足的情况下,该剧是对“中国梦”的具体化阐释,也体现了异乡人在北京打拼的“北京梦”。“这部剧在同类题材中是好剧,有一定的创新性,主题鲜明,体现了正能量、正价值和正义性”,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庞井君高度评价了该剧。 “这部剧宣扬了一种不轻易言败的精神,还有一种难能可贵的力量,谈小爱身上有一种打不倒的力量、宽容所有人的力量,还有让所有人感受幸福的力量。”《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刘玉琴这样形容人物身上的精神内涵。 专家弹 剧情嫌俗套艺术性欠奉 文化开掘缺乏深度 在肯定了剧集的思想内涵之后,专家们也从各个角度对《我在北京,挺好的》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刘玉琴认为,该剧的故事结构尚嫌老套,比如孩子幼年被送养长大后相认,再比如谈小爱与三个男人之间的爱恨纠葛,都嫌着墨太多,给人有点俗套的感觉。而太多的“巧合”凑在一起也给人以编故事的生硬感,说白了就是有点“假”,比如剧中徐晓辉和谈小爱之间说结婚就结婚,说离婚就离婚,铺垫和过渡都不够。 对于剧集的艺术性欠奉,专家们也各抒己见。央视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舒东就先从片名入手,觉得“我在北京,挺好的”传递出的是一丝无奈的情感,作为片名本身缺乏艺术性。文艺评论家仲呈祥指出,剧中针对徐晓辉丧失的性能力设计了好几场戏,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电视剧的审美格调,“我不否定现在统计收视率观众是最喜欢看这个事,看徐晓辉怎么买假药吃了拉肚子,又怎么买录像带等等,但这样的设计缺乏审美情怀。” 文艺评论家李准认为,该剧对准谈小爱的感情经历着力刻画的同时,对主人公的创业故事和人物精神成长的表现仍显不够。评论家仲呈祥也有同感,认为该剧对于文化基因的开掘不够深,“事业线虽然不是审美表现的最佳对象,但是审美表现不可忽视的东西,现在该剧完全把这些淡化了只看到情感,这也是因为作家导演意识到的历史深度和广度有了局限,而与此相应的符号设计就更为失败了。”(陈家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