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式访谈名词解释-深入剖析结构化访谈中的关键术语与概念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结构式访谈是一种常用的人类行为研究方法,它通过系统的、有序的方式来收集数据。这种方法允许研究者深入探讨一个主题,并且能够获取到详细、丰富的信息。在进行结构式访谈时,了解与使用正确的名词解释至关重要。本文将深入剖析结构化访谈中的关键术语与概念,以及它们如何应用于真实案例。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开放性问题”和“关闭性问题”的区别。开放性问题是指可以让被调查人提供广泛回答的问题,如“我认为这个项目对我们社区有什么影响?”这样的问题鼓励被调查人发表个人观点。而关闭性问题则要求被调查人给出具体答案,如“你是否同意以下陈述:这个项目已经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这样的问题通常只有两种可能的回答——是或否。

其次,“引导性的提问”也是结构式访谈中的重要概念。这类提问旨在引导被调查人的话题范围,从而帮助收集相关信息。例如,在一项关于消费者购物习惯的研究中,引导性的提问可能是:“您通常在购买食品前会考虑哪些因素?”

再者,“跟进询问”也非常关键。这是一系列针对之前回答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它们可以帮助更深入地理解被调查人的想法和感受。在一个关于教育改革对学生影响的小组讨论中,跟进询问可能包括:“你觉得这项改革最大的好处是什么?”,以及“你遇到了什么挑战吗?”

此外,“反事实假设”也是结构式访谈中的一个名词解释。当提出反事实假设时,被调查人需要回忆并描述如果某个事件或情况发生了不同的事情该怎么办。在一次关于交通事故预防策略的小组会议上,可以提出这样一个反事法假设:“如果没有速度限制,你认为驾驶员会采取怎样的措施来降低交通事故风险?”

最后,“主观测量工具”也值得一提,这些工具用于衡量个人感受和态度。例如,在评估工作满意度的一项研究中,可以使用如“很不满意、不满意、中等、满意、高度满意”的尺度来收集主观数据。

综上所述,通过了解这些基本术语及其应用,我们可以更有效地设计和执行结构式访谈,以获得宝贵的人类行为数据。此外,对于每个案例来说,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实际操作,使得整个过程更加科学合理,也更加贴近现实世界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