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千牛卫大将军的名称由来与职责

唐朝千牛卫大将军的名称由来与职责

曾几何时,电视剧《狄仁杰断案传奇》里一句“元芳,你怎么看?”火爆了全网,而元芳的那个检校千牛卫大将军的头衔名称,也引发了很多人的兴趣。

那么,有两个问题很有意思了。

首先,我们知道古代有骠骑将军、车骑将军、武卫将军、征北、征南、征东、征西将军等等。这些将军头衔,名称中都有带有一股扑面而来威武之气。

然而,唐朝为什么要取一个“千牛卫”这样令人颇为费解的名字,来作为大将军名称呢?

其次,千牛卫大将军的职责是干什么呢?

下面就这两个问题,来讲述一下。

“千牛卫”三字是怎么来的。

壁画上的鲜卑执刀武士

首先,千牛卫大将军是大唐禁卫军中的专职警卫部门,他的职责就是专门管理警卫工作的。

大唐“千牛卫”这个称呼,是继承了鲜卑风俗而沿袭下的,名称源自于鲜卑族的千牛刀。

什么是千牛刀?

众所周知,隋唐源于北周,北周源于西魏,而隋唐二朝皇帝的先祖,都是西魏时代的汉家将门,柱国大将军。然而西魏又是北魏分出来的,北魏则是拓拔鲜卑入主中原后建立的王朝。所以,鲜卑风俗传统在隋唐时期,实际就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而鲜卑人在草原上的时候,把精工百炼、质量最好的上等宝刀,取名为:千牛刀。

顾名思义,千牛刀之意,就是用来比喻能宰杀一千头牛而刀刃不卷。草原游牧部族,取名字就是这样的直白。

杀千牛而刃不卷,这样的宝刀,那当然要交由最骁勇的战士佩挂。而在鲜卑部落时代,凡有资格腰间佩挂“千牛刀”的勇士,他的称呼就叫作——千牛。

能成为“千牛”的,都是万里挑一的骁勇战士,这些人武艺娴熟,骑射出众、又擅长白刃格战,向来是随侍在鲜卑单于、王子与部落酋长身侧,作为亲兵卫士而存在的,所以又叫千牛卫士。

五胡十六国时,北方群雄并起,各族英豪竞相争锋,最终拓拔鲜卑扫平北方,建立了北魏王朝。北魏建立之后,佩挂千牛刀的千牛卫士,就成为了北魏皇帝与太子的贴身警卫专用名称。

而负责日常统领管理这些千牛卫士的指挥官,就叫千牛将军。

隋唐沿袭了这项制度,千牛卫就成了中央禁卫军十六卫之一,于是就有了千牛卫大将军这个职务。

千牛卫有二,分别为左千牛卫、右千牛卫。

二卫的职能相同,级别相同,人员配备也相同,分别设有一名大将军。

左千牛卫大将军。右千牛卫大将军。

至于元方的检校千牛卫大将军之职是什么意思?

“检校”二字,大概就是暂时代理,尚未正式转正的意思。

然而电视剧里,竟然没有说明元芳究竟是检校左千牛卫、或是检校右千牛卫,这就是编导的明显疏忽了。

唐朝禁卫军十六卫简介。

壁画上的唐军图片

唐朝禁卫军十六卫,是大唐军事力量建制核心。

十六卫的每个名称皆有为左右二卫,其中又分为前十二卫与后四卫,分别如下。

十六卫中的前十二卫。

(1)左、右卫;

(2)左、右骁卫;

(3)左、右武卫;

(4)左、右威卫;

(5)左、右领军卫;

(6)左、右金吾卫。

十六卫中的后四卫。

(7)左、右监门卫:

(8)左、右千牛卫。

以上就是十六卫,从1~6,共有12名大将军,又被称为前十二卫。

前十二卫大将军的特点是,既是平时负责京城防卫的禁卫军,又是大唐的精锐野战军。

其中毎一卫的大将军府都下辖有府兵,一旦有事时,由皇帝指派其中一二名大将军,出任某一战役方向的行军道大总管,然后抽调征发下辖诸州军府的府兵,组成一支大军,执行远征讨伐的军事行动。

贞观元年,唐太宗将天下分为十大行政区,即十道。分别为:

(一)关内道;

(二)河东道;

(三)河南道;

(四)河北道;

(五)山南道;

(六)陇右道;

(七)淮南道;

(八)江南道;

(九)剑南道;

(十)岭南道。

以上十道,每道下辖数十州,共设有折冲军府六百三十四所,下辖六十万在编府兵。而这些军府与府兵,就分属于前十二卫大将军府管理并调遣的。

当然了,调遣府兵是要皇帝下明诏、并授予调兵符才行。

所以,凡出任前十二卫大将军的,一般都是百战名将,比如尉迟敬德、程知节、秦叔宝、苏定方、薛仁贵等等传奇将军。

下面来讲十六卫排名7~8的后四卫。

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

同样,每一卫也各设一名开府大将军。但这四个大将军府辖下,却只有卫士而并不统领府兵。

后四卫只负责皇宫守卫,及为天子与太子作随行警卫,而不负责出征打仗的。

其中顾名思义,左右监门卫就是专门守卫宫门的。而左右千牛卫就是专职执行随身警卫的。

千牛卫大将军府衙与下辖兵力。

千牛卫大将军府的中高级将领编制如下。

左、右千牛卫各设有千牛卫大将军1名,

左右千牛将军各2员,

左右千牛中郎将各2员,

左右千牛备身各15员。

千牛备身,就是待提拔的替补将领之意,一般都由武艺出众的勋贵子弟充任千牛备身,再往上一步,就是中郎将了。

左、右千牛卫大将军府的人员编制都是一样的,级别也是相等的,

比如左千牛卫大将军之下,就有2名左千牛将军,及2名左千牛中郎将,15名左千牛备身卫士。

千牛卫大将军府中还分别设置中下级官员:

有长史各1人,

录事参军各1人,

仓曹参军各2人,

兵曹参军各2人,

骑曹、胄曹参军各1人,

此外,还有司阶,中候,司戈,执戟各等等各种官职,这方面,后四卫大将军府基本与前十二卫大将军府相同。

区别就是前十二卫下辖兵力为府兵,而后四卫下辖兵力为卫士。

但是注意了,左、右千牛卫大将军府虽然没有下辖府兵,没有成建制野战部队。然而那些武艺娴熟、装备精良的千牛卫士,同样是一支不容小觑的精锐禁卫武装力量。

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千牛卫士?

为皇帝和太子作随身警卫的,可想而知,必定是从勋贵子弟及军中忠勇善战者从选择。例如侯君集的女婿贺兰楚石,就是东宫千牛,太子李承乾的警卫武官。

至于左右千牛卫大将军辖下兵力,究竟有多少名卫士?

兵力具体数字已无从考证,可以推测的是,不过百余,最多只有数百。因为万里挑一的勇士,从来就没那么多!

千牛卫士们的日常执勤。

前面讲了,左、右千牛卫的共同职责是——为皇帝及太子提供贴身护卫。

所以,千牛卫还要掌管宫殿侍卫的甲仗军械、以及皇帝与太子的御用之仪仗等等。简而言之,皇宫中的武器库房,都是由千牛卫负责管理的。

千牛备身卫士们,执勤时都要披甲挎刀、手执弓箭侍卫在皇帝身边,并掌管皇帝随时需用的戎服和器物。

皇帝出行,身边必定有千牛卫士随从护卫,千牛卫士是皇家专用的警卫。

由此看,电视剧中狄仁杰出行,竟然有一位“检校千牛卫大将军”随身护卫,这就很不符合逻辑了,因为狄仁杰再位高权重,也不配享用千牛卫的保护啊,何况还是检校大将军。

皇帝上朝时,千牛卫还要负责以下几项重要工作。

一:为皇帝接奏章。

唐朝时,毎当举行朝会,大臣们如果要向皇帝进言,递交奏章时,先得递给在殿前执勤的左右千牛卫中郎将,再经他们之手,转交给皇帝观阅。

这一职位,又称为接状中郎。

二:替皇帝作话筒。

众所周知,大朝会时,大殿下文武百官会集,皇帝讲话如果要让每个人都听清楚,那就得扯着嗓门大喊。

然而扯着嗓门喊,那岂不大失了体统?

所以,皇帝在殿上时,身侧都站有通事舍人。每当皇帝要发布口诏,天子只要以正常的声音把话一说,则由一旁的通事舍人负责扯起嗓门,高声向下传话。

如果站立在阶下远处,仍有大臣听不到者,再由殿内的左右千牛卫的中郎将,进行第二次大声通传。

三:殿内纠察官与执法队。

千牛卫中郎将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负责纠察禁宫之内的违犯礼仪者,

例如,若有在朝会时横着从皇帝宝座前走过、在朝会上私自对语、或倾身与阶下的人说话、及摇头举手互相招呼等等诸事。

这些行为,皆由千牛中郎将呵斥制止,犯者须立即改正。如果呵斥之后,仍有人不当回事,仍然不改的,那就要出大事了。武艺娴熟的千牛卫士们会将不从者当场拿下,然后下狱论罪,到这时,弄不好就是杀头抄家了。

千牛卫士还有一项职责,就是陪同皇帝习武。

大唐是个极其崇尚武艺的朝代,皇帝也是要时常练习一下弓马骑射的。

而千牛卫士们,本就是以武艺及忠勇入选成为皇家武装护卫的。

所以,每当皇帝在宫苑习射时,千牛卫将军就会率领一众千牛卫的射士们,在皇帝身边侍从。

千牛卫士们预先清理好场地,部署警戒,设好箭靶。然后为皇帝整理衣甲、弓箭、马匹,并陪同皇帝练习射艺。

唐朝的千牛卫大将军虽然从不出征打仗,但是腰挎千牛刀的千牛卫士们,确确实实的曾经是大唐勇士、尚武之风的象征。

大唐的勋贵子弟与军中骁勇善战辈,无不以自己能入选为千牛卫为荣。

然而到了中唐时,随着府兵制崩坏,十六卫大将军名存实亡,千牛卫自然也渐渐名不符实、流于形式了。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