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鸽呓语之十五汪天民

1、总是挂在嘴上喋喋不休,说自己从不注意种赛鸽眼砂结构且从不考虑其在育种竟翔中的作用之人,往往怀有对眼砂的误解、偏见和无谓之狡辩,自以为是。其实眼鸽眼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能够反映出种赛鸽的内在素质,包括品系、翔速,所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恰如其分。 2、日前一位名家在网评中说:“眼砂理论其实只有在‘中国、省’才有其市场,刊登出来为的是混淆视听,欺骗鸽人,在国外早就是没人再提了云云”。并以国外刊物上很难见到眼砂彩照等等为佐证。至于此我就在想,老外们真的就不注重眼砂理论,真的就无动于衷?怎么国外某些知名品系鸽在国内刊物上的眼砂彩照都如出一辙?就连曾经刊登于著名杂志上的诸如詹森兄弟,林波尔等等鸽坛名宿的照片怎么也都是在硬瞅着眼睛“乱瞧”,全然不顾大家风范,违背大众原则?原来他们都在做戏,糊弄世人啊! 3、我比较赞成李天栋先生关于“鸽眼是判定遗传的重要窗口”之说。他说:“我们应通过观察眼砂的形态、结构、眼志的宽窄、形态、色彩来判定赛鸽对其上代或本系优良品系的继承性,继而来判别起本身的价值。眼睛作为承袭遗传信息的重要器官,对判定遗传可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位。无论是显性遗传还是返祖遗传,有诸多的特性都可以从眼砂、眼志、眼底中明显地反映出来。”细细咀嚼先生所言的确有很深的实践理论,其对无视鸽眼的“大家们”来说可能会有些触动和改变,事实胜于雄辩。 4、对鸽眼首先不能太过沉迷,否则会使人步入彷徨;对鸽眼又必需要去了解,在实践的基础上去寻求相对的统一,比较后的共识。那种不问青红皂白一棍子摒弃前人的研究和心血之结晶,自以为“惟我独尊”者其结果必然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实践出真知,鸽子会说话。 5、鸽子的临赛前状态如何,可以说在其眼砂的巨变上表露无疑:鲜透无比,夺目照人,透着一种特有的灵性。常听鸽友说,此时指定压注自当为上,或许成功近在咫尺,很有同感,试试看。 6、撇看其他因素不谈,对成熟后的那些眼砂混浊不清,黯淡无光之赛鸽,最好的办法就是“蒸而食之”,以免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免去“呆坐望台眼欲穿”之苦。 7、日前在网上发表了一篇关于鸽眼拙见之杂谈,想不到立刻遭到了某名家的强烈抨击,言语间除了鄙视之外还煞费苦心地“训导”了鄙人一番,实在是看不惯吾之“迂腐”和出生“卑贱”也敢在此“撒野”。心底之言,大家在一起原本就是学习和提高,有鸽友说得好:“鸽界无老师,鸽子才是我们的老师”,凭着一腔热血和对赛鸽运动的酷爱大家才会聚到一起。所谓相识是缘,在赛鸽归巢之谜尚未释然的今天,真的希望大家能坐在一起共同去探索和寻求,而非一味地挖苦和,无论你是何种级别何方领导何方神圣,论鸽而非对人。言多见谅! 8、我比较赞成“眼睛要有灵性,看上去有一种‘通透神韵’之感”的说法。无论何种翔距,气候状况如何,整双眼睛首先不能呆板,一眼看上去要很清爽,不拖泥带水。 9、眼砂无定论,尤其是不能作为赛鸽快速归巢的最终的理论依据,但其中的确有很深的实践理论,有其相对性;互为协调,相互穿插,值得研究,思考。不过我到是觉得短距离砂型还是以比较纯净,相对统一的为好,无论是黄眼还是砂眼。 10、就中短距离而言,首先底砂要鲜亮、鲜活、通透,看上去厚实且呈现板绒状结构;其次瞳孔要收放自如,抖动相对灵活,但要撇开神经质似的收放幅度太大等现象;之三,面砂以呈现拉丝绒球状飘浮结构,相对紧凑且底、面砂时有相互穿插互补现象;之四,外封砂最好不要有断层,落差相对较小,呈现内供状,瞳孔周围要清爽,面砂有抽丝状经脉延伸穿插至瞳孔;之五,随着赛季的不断延续,抽丝经脉物呈现明显的增粗,肥大,变得更加鲜艳、靓丽,一家之言。 11、鸽友如是说:“现在的超长距离赛鸽因归巢率太低已失去了很大一部分鸽友的兴趣,将来的长距离赛事应该定格在千公里较好,并努力去实现‘早发暮归’的最高境界。”尽管如此,作为国内的传统项目,超长距离赛事仍旧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去不断探索,实践,在归巢稳定性上有所突破,以图发展。 12、既然长、短距离赛事作为赛鸽归巢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眼砂结构,面砂构成有着难以割舍的内在区别,那么也就难免会出现百家争鸣的态势,其实所有的这一切对于我们只能是作为一种探讨,在赛鸽归巢之谜尚未定论的今天,眼砂翔速理论的确存在,我们所有的努力也都是为了自身的一种寻求,是自我的一种超脱或假设的定论,如是而已。 13、中短距离赛鸽的砂型结构相对来说较为纯正,尤其是已成品系的外血优鸽,再细看一下其纯正结构的背后确又蕴藏有一种坚韧:紧密、协调、浓烈、爽心悦目。 14、艳阳高照,来势汹汹。结构较为稀绸且具有良好收缩、抖动性能,层次感较强的眼砂结构之赛鸽往往冲在前面,那些骨架结构较为优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