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夺位之谜 老梁雍正继位真实历史
我们都知道康熙晚年发生了九龙夺嫡的事件,最后胜出的是四阿哥胤禛,而失败的一方也并不甘心,他们便在雍正继位的合法性问题上大做文章,否定其继位的合法性,所以一些关于康熙死因的传说,便在这种背景下逐渐流传开来。
这种传说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有人说:”圣祖康熙皇帝在畅春园病重,雍正就进一碗人参汤,不知何故,圣祖皇帝就驾了崩,皇上(雍正)就登了基。”意思就是说,康熙是由胤禛亲手谋害致死。
另一种说法是,先帝欲将大统传给十四子胤禵。圣祖弥留之际,发圣旨召胤禵来京结果被隆科多隐瞒,死的时候胤禵不在,隆科多传旨立的雍正。还说圣祖皇帝本来传皇位十四阿哥,雍正将十字改为于字。
雍正六年,在湖南永兴县秀才曾静反清案中,揭露关于雍正杀父篡位的传言。经追查来源多是争夺皇位失利的几个阿哥们手下太监所为。
雍正将有关审讯g词汇集成《大义觉迷录》一书,在雍正七年颁布天下。颁布全G各府州县,雍正敢于将对自己极端不利的传言公诸于世,表明他有十足的信心澄清事实,赢得对自己的支持。
那些传说并不高明,诸多漏洞可疑之处甚多
关于康熙被胤禛所进人参汤毒死之说。众所周知,皇帝进食、进药,均由亲近太监侍卫先尝过。康熙也不例外,他病中非常清醒,怎能喝下毒汤之类的东西?
何况康熙防人谋害的J惕性甚高,从废皇太子胤礽开始就极力注意保护自己。再者,康熙一向反对喝人参汤,他在大学士李光地,苏州织造李煦等人奏章上一代批示,认为人参对有害无益,北人与参不和。可见他不会同意喝什么人参汤,并且当时胤禛正在天坛斋戒,不在康熙身边,又怎能进参汤?
关于篡改遗诏将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之说,流传甚广。但这种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根本不符合符合清代的皇子称谓和文书制度。清代凡是提到某皇子,前面必有个皇字,写作皇某子,皇某某子。因此,遗诏应该写成传位皇十四子才合乎规范。
把这里的十字改为于字,诏书变成传位皇于四子,文理不通。再有十字改为于字,在今天可以因为于和於通用了,可是康熙时代不行,那是传位给谁,应用於不可能用于,可见改诏书之说,不能成立。
究竟如何
这些传闻背后所有的关键问题是康熙病重及弥留之际,身边是否仅有隆科多一人?他是否有可能凭借手中步军统领的权利将皇帝完全控制在手中?
我想这不大可能,因为康熙提高步军统领权利,是用于惩治豪强、抑制诸王、维护京师治安,但绝不会让它发展到足以危及皇帝地位的程度。尤其在处理前任步军统领托合齐结D会饮案之后,已经使他意识到争夺储位的皇子们想要借助军权“兴兵构难”危险,因而不能不设法加以防范,让皇子们管理旗务便是重要防范措施之一。
事实上,康熙的身体一直不怎么好,他年幼时身体较弱,青年时又因勤于Z事、刻苦学习一度累的。后来经常狩猎习武、生活规律,注意调节,所以整个青壮年时期还是健康的。但从康熙47年9月废太子起,因伤心过度,大病一场,从此,疾病缠身。
据耶稣会教士透露,康熙症状是寒寒颤和发高烧,很像是重感冒后引起并发症而死亡。从7日病重到13日去世,有七天时间,调节护理还算不得猝死,再考虑到原有的身体条件,应该属于正常病故。
康熙晚年具备储君候选人资格的只有皇三子,皇四子和皇十四子。其中,皇三子胤祉学问好、爵位较高,但有些文弱,在康熙心目中地位有所下降;皇十四子胤禵虽然有军功,年富力强,但不够成熟,且涉 嫌参与八阿哥胤禩的结D,应继续观察和考验;只有四阿哥胤禛能敬天法祖又有较强的治G理Z才能,所以比较起来颇占优势。
康熙于弥留之际,指定皇帝继承人非胤禛莫属,因此,他根本用不着担不孝的罪名,用毒毒死康熙,用这种卑鄙手段谋取皇位扫除障碍。
康熙死前,雍正曾先后三次进入寝宫探视和宽慰皇帝,在最后一次见面时,康熙把自己所Fo珠交给雍正,这个传说也在朝 鲜流行。
据朝 鲜史书中曾提到:当年12月,朝 鲜官 员听清朝官 员讲到康熙临终召见雍正,把自己带的Fo珠卸下交给雍正。并说:”此乃顺治皇帝临终时,送给我的,今我赠你,有意存焉,尔其知之。”这是说,康熙虽然没有告诉雍正传位给他,但以Fo珠做了暗示。
根据以上多方面的分析,可以认定康熙是因为生病而与世长辞,属于善终。紧接着,皇四子胤禛顺理成章的登上皇位,并非是采取了夺嫡的手段。由此开始了承前启后的雍正时代,继续把清朝的江山稳固,推波助澜,让大清一步步走向鼎盛。